欢迎访问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 Welcome to the Laboratory of Experimental Animal Disease Model!
 
当前位置: 首页Home >> 科研动态 >> 正文

自噬在沙门菌感染中的双重作用


自噬即自体吞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将胞质物质包裹在双膜结合的液泡中,然后该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降解性自溶体。最后,利用溶酶体内存在的各种酶,在酸性环境下自噬体内物质被降解为氨基酸和糖类等,可被细胞再次利用。除生理性的自噬现象,病理性自噬在病原感染性疾病中被证实。

自噬在沙门菌感染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能清除病原体,防御沙门菌的入侵,又能加剧感染,损伤宿主细胞。自噬作用于沙门菌感染共3条途径,其中两条途径作为抗菌防御机制,攻击入侵的沙门菌,还有一条途径被沙门菌所利用,促进菌体在自噬体膜泡内存活。在第一种途径中,少部分沙门菌能逃出SCV空泡并增殖,但其从SCV释放不久后就被泛素标记,然后与泛素化结合蛋白P62结合,同时P62也作为自噬底物与LC3结合介导自噬体。一旦隔离在完整的自噬体中,沙门菌将会被降解。第二种途径是宿主识别SPI-1T3SS 的针孔装置遗留的SCV膜损伤。SPI-1 T3SS造成的SCV膜穿孔,会招募包括半乳凝素等多种细胞溶质成分。半乳凝素标记的SCV招募LC3NDP52到细胞膜上,促进自噬信号的产生,进而发生自噬捕获和沙门菌的降解。与前两种途径相反,第三种途径自噬体分子标记物Atg8/LC3 的增多会促进SCV膜的修复,并使SCV成熟,随后招募膜装运分子Rab5Rab7来确保SPI-2 T3SS的表达。SPI-2 T3SS效应蛋白SseL激活后,降低自噬通量以完成胞内沙门菌的复制,进而诱导巨噬细胞的凋亡。

关于自噬在沙门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动物模型,而有关家禽家畜的报道甚少,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利用细胞自噬防治沙门菌有待深入研究。

文献链接:doi:10.3969/j.issn.1008-0589.202002034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611130 电话:+86 028 8629 1348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 E-mail: liuwt1986@126.com